2014年就业指导(一)
——就业形势和就业策略
2014年,我国将有727万研究生、大学生加入就业大军,外加去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预计上半年全国有6.7万民营企业倒闭,而2011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以往的“天之骄子”们在沦为“普通劳动力”后不得不试着改变自己的就业方式与就业观念,以在就业这场没有硝烟却异常惨烈的战争中求得生存的机会加之全球经济依然不景气,更加重了中职毕业生就业的压力。
一、就业观念现状
1、首要目标是实现就业。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已不求自己对工作喜不喜欢或对不对口,只要可以实现就业就已经觉得不易了。根据网上社科院的调查样本显示,已就业者总体满意度为近38%,有35%的人认为工作一般,仅有约27%的人表示对工作满意。对现有工作不满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工作性质及内容、薪金待遇、人际关系三方面。从而反映出反映出所学与所用之间,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对人际关系的不满意反映学生初入职场时对社会的不适应,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此外,约70%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不好找工作。对于“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是否存在焦虑情绪”的提问,有56%的受访者表示非常焦虑。
2、继续深造,缓解就业压力。当就业成为问题,大多数毕业生愿意选择继续深造作为缓兵之计,当前本科生的毕业人数在逐年成倍数的增加,大家的竞争和生存压力加大,而很多希望得到“热门职业”的学生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有高人一筹的资本,加入到报考研究生的队伍。在调查中,有38.46%的人选择毕业后报考研究生,这些人中有不少人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则在2-3年,也就是他们研究生毕业之后进入到就业市场中;如果没有如愿考上,就意味着要以求职经验上的劣势加入到就业大军中来。
3、先就业再择业,也就是为了积累经验,弹性就业。有一些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自己的工作岗位;有一些则是因为用人单位或个人的原因,时而应聘,时而解约。这些人并不会因此而产生自卑观念,反而会因为经验的增加而感到含金量增多。
4、就业途径多样化:通过报纸广告应征、网上求职。通过报纸广告应征是目前求职的主要途径,成功的概率约为50%以上。根据在网上搜集的资料显示有近2%的人则是通过网上求职成功就业,但是就目前来讲,网上择业对于大部分的人才与企业之间的沟通还不能大规模地推广,尚有一些技术、设备条件和信息上的限制。通过人才市场或职业介绍所。调查显示有近20%的成功毕业生是通过人才市场或参加各企、事业单位的供需见面会达成意向、获得职业的。这是一种直接而又便捷的求职途径, 15%的人直接或者间接地通过职业介绍所谋得现有职位,职业介绍所往往能够提供更多的职位和就业机会。直接与企业联系等非公开就业途径。他们主要通过学校推荐、亲朋好友或者家长及社会关系的直接介绍,有的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了解到目前需要他们的企业后,直接写信、打电话前去应征,甚至有的是通过直接登门拜访企业的老总或者人事部经理而最终获得工作的。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的就业方式及途径外,当前毕业生就业还呈现出了择机就业、灵活就业、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等许多种。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还有各种手段和途径被应用到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
目前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严峻的就业形势是众所周知的,那么,现实中的就业情况到底如何?为什么会出这种“就业难,难就业”的情况呢?根据相关资料,可以看出毕业生的就业难存在以下原因:
二、就业难原因分析
1.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
大家都知道,学习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让毕业生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毕业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业岗位数量多得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继续增长。有关资料表明:从2001年到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413万,是扩招前的4倍;现在每年高效毕业生超过600万。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直接原因。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象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在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精兵简政,虽然有企业不断增加,但就业岗位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需求量与实际毕业生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的增加,加上往年未能就业的待业毕业生,给就业带来严峻考验。
2.薪水与自己心中的期望值不符。
很多毕业生,尤其是高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平,从而对一些企业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像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高等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张;而那些从军校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正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不太一样。所以即使是高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现在的毕业生们的薪酬期望值普遍下降,有的甚至降到800元。但这毕竟只是部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中的“低不就”。
3.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毕业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毕业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毕业生,这将是应届毕业生值得思考的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4.扎堆现象。
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热计算机,土木工程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好找。这话不假,可是,当所有的人都这么想的时候,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扎堆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地区扎堆现象,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人们认为既然是发达地区,就业岗位自然就多,因此纷纷到这些地方就业。但是人一多,可供企业选择的就多,要求自然就高。
5.其他原因。
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些原因,如性别,就资料显示,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就业率低6、4%;还有城乡问题,据报道,来自农村的毕业生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
三、解决就业难困境,寻找应当策略
事实情况如此,就业难的原因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总结,那么,又该如何着手解决这种困难,不让毕业生面临“毕业=失业”的问题呢。一是毕业生自身的转变,二是外界(包括学校、社会的态度方式的转变、国家的相关政策措施)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毕业生自我心理的转变。面对就业,毕业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毕业生活,同学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为能尽快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而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许多毕业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所学专业领域一展身手。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一般的观点认为“毕业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毕业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毕业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职业意义认识不当。
仅仅是就业心理转化是远远不够的,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毕业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毕业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毕业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毕业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毕业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毕业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走出学校的毕业生需要历练,也需要经历风雨,目前的就业形势可以让毕业生的头脑清醒,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外界的改变只是提供一个更好的竞争环境,更多的是要靠毕业生自己去做
实习就业科
2014年4月
2014就业指导(二)
——毕业生毕业前心理及其调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毕业生在毕业这一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显现出了诸多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对毕业生顺利毕业、走向社会有很大的消极影响。文章对毕业生毕业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这些心理问题的调适策略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毕业生 毕业 焦虑 心理调适 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生理基本成熟,但心理尚未健全。受过多年知识理论教育,但实践经验比较欠缺。大学毕业是毕业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但面对现在相对激烈的就业压力,很多毕业生在毕业前心理冲突和矛盾尤其明显,会出现焦虑、茫然不知所措等心理现象
同学通常有以下心态:
第一,因为焦虑而来。有的同学虽然要毕业了,工作还是没有着落,所以心理特别着急,前途迷茫,不知道未来会怎样。觉得自己都大学或者研究生毕业了,经济上不应该再依赖父母。可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怎样面对现状呢!他们希望得到专业的帮助,调节自己焦虑的情绪。
第二,为了适应而来。还有的同学是觉得马上要毕业走向社会了,担心自己适应不了来寻求帮助的。有的同学觉得自己的适应能力比较差,每换一个环境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适应,虽然最后都能适应,但中间的过程比较痛苦。而这次要真正走上社会,社会环境要比校园环境复杂许多,所以要担心自己能否适应了。他们期望通过心理咨询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做好走出大学校门的准备。
面对毕业毕业生集中体现了很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影响毕业生顺利毕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关的调适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毕业生毕业前心理存在的问题 面对就业形势的紧迫和岗位竞争的加剧,毕业前的半年到一年时间已成为大学毕业生心理、意志、情绪、行为上的危机期和艰难期。在面对就业时,因为各种原因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存在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1)对就业的过度焦虑恐慌。就业是毕业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虽然说外面精彩的世界让一直生活在校园中的毕业生有对踏入社会的渴望,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使他们产生了一定的焦虑和恐惧感。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社会就业供给与相对有限的就业需求及复杂的工作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干扰,让一些缺乏社会经验、涉世不深的毕业生产生种种激烈的心理冲突,感到焦虑甚至恐慌。担心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找不到发挥自身特长、利于自己发展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害怕就业时遇到挫折等,特别是一些长线专业或性格内向或成绩不突出、能力一般的毕业生,更加焦虑和恐慌。
(2)对就业回报的期望值过高。在毕业前,就业回报的期望过高是大学毕业生的普遍心态。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以投入高额的学费作为前提的,所以毕业生在完成学业后,都希望在短期内得到较高的回报。因为毕业生不了解社会现实,常理想地把就业目标定得很高,对就业回报的期望值过高,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企业就业,渴望高职位、高起点、高收入;甚至有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对用人单位提出许多过于强调个人利益的要求。然而,现实的就业市场,无法满足每位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与期望。许多毕业生在就业中偏执地坚持自己的就业标准,有时宁愿不就业,也不肯降低个人的就业期望值。还有一些毕业生在就业时,过分追求专业对口,不顾社会需要、专业的适应性、自身兴趣特长,人为地减少了自己就业的机会。
(3)对自己认知:自卑与自负。毕业生在就业前,往往是踌躇满志,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些毕业生在校期间因为没有勤奋学习导致成绩一般;因为没有注重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在就业时就勇气不足,悲观失望,觉得自己事事不如别人,也不敢正视就业问题,更不敢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甚至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不战而败。 与自卑心理相反,有些大学毕业生因为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较强,或是毕业于重点或名气大的学校或所学专业需求紧俏,认为自己技高一筹,总是以“天之骄子”自居,高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好高骛远,在就业过程中对自我的评价过高,形成自负心理,订立的就业目标太高,就业同样不会顺利。
(4)与他人比较的从众与攀比。在就业工作中,每个毕业生的就业、择业目标都不具有可比性。但是许多毕业生总愿意拿自己与身边同学进行比较,用别人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择业标准。在就业过程中,独立性不强,缺乏个人主见,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别人说什么工作好他们就寻求什么样的工作,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和状况,忽视所学专业的特点,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过分追求实惠、追求功利,盲目寻求所谓热门的职业,盲目从众。还有许多大学毕业生总是愿意与别人的就业状况进行比较,抱着“他能去,我也能去”的态度,嫉妒、攀比,总想找到一份超过任何人的十全十美的工作。这种从众、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丧失了就业良机。 以上是几种较为典型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毕业生顺利走向社会。及早发现毕业生毕业前的心理问题并进行相关的心理调适,对于毕业生顺利毕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二、毕业生毕业心理调适的基本内涵与作用 心理调适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它的本意是指人在社会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限制或者制约,为了更好地满足个体的需求,减少冲突与制约,就应该根据个体的信息和状况,进行不断的调整,有效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使其能够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2].所谓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就是,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同样会遇到一些限制或者制约,更具体地来说,可能是挫折与失败,那么为了减少这些不利因素给自己带来的冲击,毕业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不断地采取措施进行心理调解,以减少这些不利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实的局面。
毕业生在毕业前以及整个就业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限制或制约,甚至是挫折与失败。心理调适会减少这些因素的负面影响。从而使自己更好的适应现实社会。心理调适的具体作用如下:
(1)心理调适可以让毕业生保持良好健康的就业心理。毕业生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就可以客观地分析自身现实和就业现实,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合理的就业观。在就业中,就能够经受困难和挫折,在竞争中勇往直前并积累经验教训,从而赢得就业机会、获得就业岗位。同时,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更是毕业生科学就业规划、职业发展的基础。而且,个人的职业发展是一个过程,就业只是迈出的第一步。不良的就业心理不仅会影响到毕业生毕业求职时的状态和行为,在今后的工作中也会产生负面干扰,决定他是否能够胜任职业角色、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只有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才能真正地在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结合中成长、成才。
(2)减少毕业生的心理挫伤和过激行为。每位大学毕业生在经过几年的毕业生活后,都会对自己的就业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然而,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产生了各种类型的就业心理问题,如果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正确的排解和引导,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导致心理的挫伤。当辛苦获得的大学文凭不能成为他们顺利就业、安身立命的保证时,希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很可能使一些就业心理问题严重的毕业生做出不理智的过激行为,危害自身、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据报道,湖南某高校的学生吴某,毕业当年在参加了一次毕业生的人才招聘会后,因就业心理压力过大而选择跳楼自杀;四川某高校一名女大学毕业生,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单位,无法偿还高额的助学贷款选择跳楼自杀;浙江某高校的学生周某,一心希望考上公务员,但未能如愿,竟持刀行凶杀人,造成一死一伤;广州某高校毕业生,因没有通过全国公共英语四级考试不能获取学位,喝下敌敌畏后从七楼跳下;等等。这些因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引发的“血的教训”,使得人们对社会机制出现信任危机,给当前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带来阻力,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隐患。因此加强心理调适教育十分必要。
(3)减少心理不平衡带来的冲击。在毕业生毕业时,能够就业是家庭和学生本人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在支付了巨额的教育成本和几年的光阴之后,不能实现较为理想的就业,无论是对毕业生本人还是对其家庭都是极大的心理打击,非常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就业心态。就在近几年,已经有一些大学毕业生片面地把就业难、就业不理想等原因,集中认为是政府就业措施不力、高校盲目扩招的恶果,并且已经开始有了这方面的共同利益认识。这是就业心理存在问题后,没有得到有效排解和解决的后果。如果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这部分群体就有可能拥有共同的群体意识,而这一群体成员的构成是大学毕业生,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具有明确的利益要求,又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容易冲动,而且具有既有的叛逆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加上自己切身利益受到侵害,就使他们更容易制造新的社会冲突。这将会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三、毕业生毕业前心理调适策略 毕业生毕业前该如何科学的调适自己的心态:
(1)毕业生自身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是由毕业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决定的。目前,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冲击,毕业生更应该注意评价自己的价值取向,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实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就业观。作为新时代的大学毕业生,教育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培养,大学毕业生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决不能只看重工资待遇的高低、工作条件的好坏,有功利拜金主义的倾向。
(2)在处处充满竞争的年代,大学毕业生应当树立竞争的就业观,敢于面对竞争,不断增强竞争能力从而学会竞争,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新的就业形势,也要求大学毕业生转变和更新就业观念,树立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就业观念,就业形式有许多,毕业生应改变一次就业的传统观念,也不能一味地以稳定为标准,要有创新的就业精神,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同时做好自主创业的准备,拥有乐于创业的精神。当然还要同时树立艰苦奋斗的就业观,尽管社会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艰苦奋斗的传统和精神不能丢,尤其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更加重要。毕业生还必须树立越挫越勇的就业观,及时调整心态,振奋精神,勇往直前,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3)毕业生要加强自我认识,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面对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就业前,应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对所处的时代特点、社会环境有全面的认识,了解社会需求及职业的要求,同时毕业生自身还要全面、正确、客观地对自己进行评价,实现合理的自我定位。面对就业,毕业生首先应当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发展方向、个人的工作能力、自身的优势劣势有完整客观的认识,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位置,在就业中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要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才能找到自己较满意的职业。
(4)毕业生在就业前,还应当明确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客观地认识自己后,才能更好地调整就业心态,从而设立更恰当的就业目标。所以,我们不仅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还要知道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做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实现正确自我评价的同时,毕业生还要树立就业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才能,满怀信心地展示自我、迎接挑战、参与竞争。即使暂时失败,也不必失落,总结经验教训,越挫越勇。
(5)毕业生应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毕业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避免出现各种就业心理问题的前提就是毕业生要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这里所说的就业准备主要包括就业心理准备、自身专业、文化素质能力的准备和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要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毕业生活行将结束,踏上社会之前,转变角色是最迫切的就业心理准备,由一个被称之为“天之骄子”的毕业生,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就业状态,在选择职业的同时,也要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地迈出人生这一步。
其次,要做好自身专业、文化素质能力的准备。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避免就业心理压力对自己的困扰,不断学习,努力钻研,刻苦自律,完善自我,是基本的道理和根本的出路。在大学学习中,毕业生要在加强专业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加强社会交往,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高校的学习环境,不断地塑造自己,培养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做到在走上社会就业之前,充分了解社会。这些能力的提高,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如虎添翼,也自然会减轻就业心理方面的压力。再次,毕业生要做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毕业生要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以便在大学的学习期间能有方向、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准备。先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即自己希望将来做什么工作;然后设计自己的职业通道,即确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目标所需要经历的过程、途径等。 四、结语 如何进行良好的心理调适,保持一个良好的毕业心态,对毕业生乃至整个社会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毕业生只有正视毕业压力,才会迫使自己积极行动起来。面对毕业前的心理焦虑应科学调适,保持一个平和健康的心态顺利毕业,走向社会。
实习就业科
2014年5月
2014就业指导(三)
——创业精神
什么是真正的创业精神?哈佛大学商学院对其的定义是:“创业精神就是一个人不以当前有限的资源为基础而追求商机的精神。”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创业精神代表着一种突破资源限制,通过创新来创造机会、创造资源的行为,而不是简单地体现在创造新企业,或体现在创新上。因此,创业精神可以简洁的概括为:“没有资源创造资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用有限资源去创造更大资源。”
什么是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一个过程,即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通过有组织的努力,以创新的和独特的方式追求机会、创造价值和谋求增长。不管这些人手中是否拥有资源。创业精神是。创业者追求增长,创业者希望他的企业能够尽可能的增长。因此,他们在不断寻找新趋势和机会,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和新的经营方式。
创业精神不是局限的,它还包括其他的精神。
1、果敢精神 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没有破釜沉舟的精神、没有舍弃传统生活方式的决心没有放弃既得利益的勇气就很难迈出关键的第一步就很难自我断了后路。一些下海的创业者自己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和丰厚的收入。从有安全感转向无安全感,这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
2、科学精神 要沉稳,遇事不慌。心情不好的情况下不下决策睡一觉再思考、冷静下来再决定。一切都是过程,一切都会好转,天无绝人之路。确实回天元术,那也是定数决定,要拿得起,放得下。要顽强百折不挠。成功常常属于能坚持到最后一分钟的人,,失败总是让那些半途退却的人摘走。要有耐有韧性、有毅力、有恒心。成功往往深藏在“再坚持,的努力之中”。要培养忠诚助手、忠诚团队,荣辱携手苦乐同舟团队同心协力就没有越不过的火焰山。
3、创新精神 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的生命周期和企业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因此创新精神成为创业的核心资源,不仅创业者本人,而且整个企业的员工都要具备创新精神。培育企业的创新观念、创新风尚、创新文化,这是企业的生命之源。要创新观念勇于开拓。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创新观念,才能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务、创新管理。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系统观念、人才观念、民主观念、新经济观念要树立改革意识、开放意识、科技意识、危机意识、战略意识放弃一切旧意识、旧观念。努力学习和开拓未知领域。要创新技术和产品把握命运。技术和产品创新超前,则生;技术和产品创新落后,则死。谁技术先进,谁最有实力落后就被动,就会淘汰出局。技术和产品创新不能,二心。创新难不创新更难。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标更辛苦。要创新体制和管理。体制是一种物质力量,不同体制下造就不同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行为方式不同的活力、创造力。不同的效率和效益。因此创业者要不断创新体制包括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管理出效益,先进的技术离开了科学的管理,不会自动创造效益。管理无定法,不断创新管理方法,促进企业效率和效益提升。
4、超越精神。当头羊难,夹在中间迈不动步更难,当了尾羊肯定被狼吃掉。创业必须有超越精神,不干则已,干则一流,追求卓越,挑战极限。创业固然要量力而行,但目标要做大做强,形成规模优势。大也是一种信誉。银行敢给贷款,政府怕你破产,因为破产了不仅银行贷款泡汤,而且会造成大量员工失业,同时也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所以创业必须瞄准顶尖企业,实行赶超。不仅追求中国老大的坐位,而且追求世界老大的坐位。晨鸣纸业集团18年前一个县办小造纸厂,年营业额800万元,18年后,成为中国企业五百强之一,年营业额42亿。谁能吃掉他。越必须砺志。志者,心之向也,气之帅也。,“志当存高远,”“一览众山小”。目标大小,影响成就大小。志向是胜利之本,懒惰是万恶之源。
超越必须战胜自我。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大的胜利是战胜自己的惰性和惯性。能战胜自己的人才能成就大业。超越必须拚搏。你进,别人也进,你要追上别人,就要使出比别人更多的智慧和气力,你要超过别人,就要会出更大的精力,把别人的睡眠时间都用于超越。超越必须有恒。要立恒志,勿恒立志。做事持之以恒,不怕慢,就怕站,不怕难,就怕变,不坚持到底,怕事多,就怕用心不专,专心才能事半功倍,不怕事小,就怕不为,事不做大事难成,不积涓流,无以成江海。耐心与持久胜过激烈与狂热。
5、合作精神 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一个日是条虫,三个日本人是条龙。这是众所周知的国际上对国人与日本人后合作精神的对比研究结论。没有合作精神的人创不了大业,大业都是协同的结果。股份制就是一种合作方式和合作精神的体制。合作精神弱是农民意识,是小生产者观念。宁为鸡头,不做凤尾,喜欢单干,不受约束。在分配上不患贫,患不均。中关村不少企业,由几个合伙人共同创业,穷合作,富分家,想独自当老板,分家以后全垮台。合作精神的思想基础是诚信。诚则心凝,伪则心散,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言必信,行必果,一言即出驷马难追,强化他人对自己的信任度。合作精神的精神基础是宽容,顾全大局,不斤斤计较,为人豁达,不因利益分配上的枝节纠缠不休,耿耿于怀。合作精神的物质基础是目标一致性,合作者要有共同目标,这种目标不是一方的利益,而是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利益分配的界定明晰。这样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6、学习精神 创业依靠丰富的知识,如经济学、会计学、企业管理学、法学、市场学、金融学、政策学、心理学、信息学、哲学、技术学、工艺学、交际学、文化学等等。创业者不可能是诸多学科的专家,但是却可以成为杂家,成为通才,向书本学、向专家学、向实践学,日理万机,夜读百卷。所以要有顽强的学习精神。创业的大敌是不懂装懂,大忌是不求甚解。许多企业不是死于市场,而是死于创业者的无知。由于信息爆炸,知识更新过快,创业者不仅要勤于学习,而且要善于学习。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创业者必须学会排斥一些信息,免这些信息污染大脑,留出足够的脑空间吸收必要的信息。
实习就业科
2014年6月
上一篇:2013就业指导讲座